
太子参,又名孩儿参、童参,是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。它味甘、微苦,性平,归脾、肺经。太子参的显著功效在于益气健脾、生津润肺,对于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、病后体虚、气阴不足等情况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。
功似人参,而药力平和,补虚而不易上火,太子参适合用于气阴两伤但症状较轻的情况,尤其是伴有发热或上火的人更适用。
简单来说,如果你感到疲劳、口干,并且有点上火,太子参是个不错的选择。非常适合长期调养食用,尤其适合儿童、老年人以及体质较为虚弱的人群。
问 太子参的由来是什么?
答 太子参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清代吴仪洛的《本草从新》书中描述太子参“大补元气,虽细如参条,短紧坚实,有芦纹,其力不下大参”。在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中记载:“太子参治小儿出虚汗为佳”。《江苏药材志》记载:“其补肺阴,健脾胃,治肺虚咳嗽,心悸,精神疲乏等症”。在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中也记载了:“太子参强壮健胃药,治胃弱,消化不良,神经衰弱,有和中气之功”。
现代研究证明太子参单体成分具有降血糖、抗炎、抗癌、保护细胞、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。
太子参中含有氨基酸、多糖、皂苷、黄酮等多种微量元素,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。
2002年,太子参已被卫生部列入“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”名单。目前,我国以太子参为主要原料的国产保健品有40多种之多。
太子参具有益气但不升提,生津而不助湿,扶正却不恋邪,补虚又不峻猛的特点。经常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或者术后调理身体的首选,经常配伍到中药汤剂中或者做药膳食疗用。
下面就介绍几种太子参做药膳的方法:
1.太子参黄芪炖鸡
材料:
太子参10g、黄芪10g、黄精10g、党参10g、甘草5g、红枣6-8颗(去核)、半只鸡(用老母鸡或者乌鸡滋补效果更好)、清水2000ml(约)、姜片、盐适量。
做法:
1.处理鸡肉:将鸡肉洗净,切块,焯水去血沫,捞出备用。
2.清洗药材:将太子参、黄芪、黄精、党参、甘草和红枣用清水冲洗干净。
3.炖煮:将鸡肉和所有药材放入砂锅或炖盅中。
加入适量清水,水量以没过食材为宜。
大火煮沸后,转小火慢炖1.5-2小时,直至鸡肉软烂、药材味道充分释放。
4.调味:炖好后,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。
功效:
补气养血、滋阴润肺的功效,适合秋冬季节或体质虚弱者食用。
注意事项:
药材用量可根据个人体质调整,建议咨询中医师。
感冒发热或体质偏热者不宜食用。
炖汤时避免频繁开盖,以免影响汤的香气和营养。
太子参枸杞
2.山药炖鹌鹑
材料:
太子参10g、枸杞子10g、山药150g(新鲜山药)、鹌鹑2只(约400g)、姜3片、盐适量、清水约1500毫升
做法:
将焯水后的鹌鹑(去除内脏)、太子参、生姜片放入砂锅或炖盅中,加入适量清水(约1500毫升)。大火煮沸后,转小火慢炖1小时。再加入山药和枸杞,继续炖煮30分钟,直至山药软烂、鹌鹑肉质酥软。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,搅拌均匀即可。
功效:
这道汤品适合体质虚弱、气血不足、脾胃虚弱的人群食用。
食用建议:
太子参性平,适合大多数人,但感冒发热期间不宜食用。
汤中的鹌鹑肉质细嫩,太子参和枸杞子补气养阴,山药健脾益肾,整体口感清淡鲜美。
每周食用1-2次即可,不宜过量。
3.太子参炖猪蹄
材料:
太子参10-15g、猪蹄500g、枸杞子10g、红枣5-6颗(去核)、生姜3片、盐适量、清水约2000ml
做法:
将焯水后的猪蹄、太子参、红枣、生姜片放入砂锅或炖盅中,加入适量清水(约2000毫升)。大火煮沸后,转小火慢炖1.5-2小时,直至猪蹄软烂。炖煮的最后10分钟,加入枸杞子,继续炖煮。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,搅拌均匀即可。
功效:
太子参与猪蹄共炖,可益气养血通乳,适用于产后缺乳
食用建议:
1.猪蹄焯水时加入生姜片,可以有效去腥。
2.太子参性平,适合大多数人,但感冒发热期间不宜食用。
3.枸杞子性平,但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食用。
4.红枣去核后炖煮,可以减少燥热感。
4.太子参乌梅饮
材料:
太子参15g、乌梅15g、冰糖适量(根据个人口味)、清水800ml(约)
做法:
把太子参和乌梅放入清水中浸泡约30分钟,帮助释放有效成分。将浸泡后的太子参、乌梅和清水一起倒入锅中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-30分钟。煮好后加入适量冰糖,搅拌至溶解。
将煮好的饮品过滤,去除渣滓。待其冷却后即可饮用,也可冷藏后享用。
功效:
生津解渴,是解暑的佳饮。
食用建议:
太子参性平,适合体质虚弱者,但感冒发热时不宜饮用。
乌梅有收敛作用,便秘者应适量饮用。
太子参作为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,以其独特的功效和温和的药性,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诸多益处。
不过,在食用药膳时,也应根据个人体质和身体状况适量食用,如有特殊疾病或健康问题,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食调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