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15日  星期六
最新公告:
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设备采购询价公告
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设备采购询价公告
部分医用耗材(临采)征集供应商(二次) 公告
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设备采购询价公告
部分医用耗材(临采)征集供应商(二次) 公告

您所在的位置 > 首页 > 临床医疗 > 健康科普健康科普

国家喊你减肥啦!体重管理年,中医埋线教你把肥减

来源:针灸科 何源     日期:2025-03-26     浏览:37次

    大家好,我是河中医三附院针灸科何大夫。

    众所周知,肥胖会导致很多疾病,比如我们常说的 “三高”,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,还很容易导致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等疾病。

    2024年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《体重管理之道原则(2024版)》指出,有研究预测,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,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.5%,儿童肥胖率将达到31.8%。最近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雷海潮主任表示,“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,普及健康生活方法。”我国正式进入体重管理减肥元年。

    那么,如何判断自己胖不胖,是不是真的肥胖呢?体质指数(BMI)来帮你。

    体质指数(BMI)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,即用体重(kg)除以身高(m)的平方。

    BMI=体重(kg)/身高(m)²

    ·18.5以下,为偏瘦,需要加强营养。

    ·18.5到24.9,为正常范围。

    ·25到29.9,为超重,需要注意一点管理体重了。

    ·达到或超过30,就是肥胖,需要把减肥提上日程了。

    如果真的“胖”了,也不用担心,注意饮食,加强锻炼,还有中医埋线来帮你保持体重健康!

    PART.01 起源和定义

    早在上千年前,古人就对肥胖和减肥有了认识,《黄帝内经》中将肥胖人分为“脂人、膏人、肉人”三种类型,发展到今天,中医对肥胖的辩证分型分为胃肠实热型、气滞血瘀型、脾虚湿阻型、真元不足型。

    在治疗时,医生会根据望闻问切,判断个人体质、肥胖类型,因人制宜,辩证治疗,通过针灸对经络腧穴的刺激,调节脏腑,调和阴阳,运行气血。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变迁,中医发现把羊肠线、PGLA、PD0等可吸收线通过埋线针埋入人体特定穴位,通过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,可以起到和针灸类似的功效,而且比针灸更持久,也更方便快捷,在可吸收线没有代谢完之前,相当于一直在“针灸”,这就是中医埋线减肥。

    PART.02 功能和优点

    功能

    1. 抑制食欲:埋线后,线材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胃肠功能,降低食欲,减少食物摄入,同时延长胃排空时间,增强饱腹感。

    2. 促进代谢:通过刺激特定穴位,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,改善新陈代谢,加速脂肪分解和能量消耗。

    3. 调节内分泌:埋线减肥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、月经不调等问题,对肥胖伴随的内分泌失调有调理作用。

    4. 疏通经络:根据中医理论,埋线可以疏通经络,调和阴阳气血,从而改善身体的整体功能。

    优点

    1. 减重效果显著:多数患者在埋线后会感到食欲下降,进食量减少,从而实现体重减轻。

    2. 改善身体状况:除了减重,埋线减肥还可以改善便秘、失眠、疲劳综合征等伴随肥胖出现的问题。

    3. 效果持久:埋线减肥被认为是“长效针灸”,一次埋线的效果可以维持15-20天,甚至更久。

    4. 不易反弹:与其他减肥方法相比,埋线减肥通过调节身体内部功能,减少依赖药物或极端节食,因此反弹的可能性较小。

    PART.03 适应人群和禁忌症

    适用人群

    ·单纯性肥胖(BMI≥23或超重20%以上)。

    ·饮食不节、代谢减缓导致的“顽固肥”。

    · 产后肥胖及压力型肥胖人群。

    禁忌人群

    ·疤痕体质、凝血障碍者。

    ·皮肤感染者、孕妇。

    ·患有严重心脏病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。

    PART.04 注意事项

    1.个体化治疗:

    埋线减肥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、肥胖机制等进行辨证选穴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

    2. 配合生活方式改变:

    虽然埋线减肥可以显著降低食欲,但效果仍需配合低糖低脂饮食和适度运动,否则可能反弹。

    3. 安全性:

   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,确保使用的蛋白线符合国家相关标准。

    最后,埋线减肥是一种安全、有效的减肥方法,尤其适合那些希望通过非药物、非手术方式减肥的人群。但是,它并非适合所有人,且效果因人而异。有些人适合针灸,有些人适合埋线,建议大家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,辩证论治,根据不同体质,采取不同穴位进行治疗,切不可自行盲目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