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什么是股骨头坏死?
股骨头坏死,也称为骨坏死,是一种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骨组织死亡的疾病。这种情况常发生在髋关节的球形部分——股骨头上。没有足够的血流滋养,股骨头的骨细胞会死亡,进而影响行走并引起严重疼痛。
根据最新的研究资料,股骨头坏死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,包括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、酒精滥用、创伤、以及某些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镰状细胞病。了解病因是挑选治疗方法的关键。
二、临床表现有哪些?
1、疼痛:多为间歇性或者持续性,行走活动后疼痛加重。常常发生在腹股沟区,大腿内侧,臀部后侧,膝内侧,经常会出现麻木感。
2、关节活动受限:患者髋关节屈伸不利,下蹲困难,不能久站或者久坐,早期外展,外旋活动受限。
3、跛行:早期由于疼痛导致间歇性跛行,中晚期股骨头塌陷导致。
三、股骨头坏死如何分期?
股骨头坏死分期与影像学诊断密切相关,磁共振检查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较为敏感。
目前临床上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是在X线和CT下进行的。常用的有Ficat分期、Steinberg分期和ARCO分期,其中,ARCO 分期临床应用逐年广泛。
Ⅰ期:髋部隐痛不适,X线和CT检查正常,核磁可以看到股骨头内部已经开始发生细小变化。
Ⅱ期:走路时的痛感明显,骨小梁渐渐的丢失增加,X线片可见股骨头有些硬化或囊变,但股骨头的形态还比较圆,没有塌陷。此期一般持续数月到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。
Ⅲ期:疼痛加重,活动时疼痛剧烈,影像学检查股骨头先变平,而后最终塌陷。
Ⅳ期:股骨头坏死的晚期,患者髋关节疼痛的症状已经非常重,甚至只能坐轮椅。X片检查股骨头塌陷、变形,髋臼也有一些软骨的磨损,关节间隙变窄。
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应该结合病因、分期、年龄、身体状况、髋关节受损情况、活动水平等进行最佳治疗方案的制定,对于早期(Ⅰ期和Ⅱ期)股骨头坏死最为关键的非手术治疗是功能康复锻炼、拄拐、双下肢牵引等非药物治疗。
股骨头坏死在用药治疗期间,需要配合适当的康复训练,既能保持肌肉的灵活和弹性,又能加速骨骼和血液代谢,增强关节的稳定性,有助于缓解症状,促进股骨头血运的恢复。
三、如何康复训练?
(1)不负重功能锻炼
蹬空屈伸法
患者仰卧位,双手置于体侧,双下肢交替屈髋屈膝,使小腿悬于空中,像蹬自行车行驶一样的运动5~10分钟,以屈曲髋关节为主,幅度、次数逐渐增加。
抱膝法
患者取仰卧位,伤肢屈髋、屈膝,双手叉指合掌抱住胫骨近端前方,反复屈肘向上拉与主动屈髋运动相结合,加大屈髋力量及幅度,持续活动3~5分钟,次数、幅度逐渐增加。
屈髋分合法
患者仰卧位,足不离床面,尽量屈膝屈髋,双手置于胸前。用双足跟交替为轴,旋转外移至最大限度立稳,然后以双足为轴心,双膝作内收、外展、内旋、外旋活动5~10分钟以外展为主,幅度逐渐增加。
患肢摆动法
取仰卧位,双下肢伸直,双手置于体侧,患肢直腿抬高或抬高到一定限度,作内收、外展活动5~10分钟。
内外旋转法
患者取仰卧位,双下肢伸直,双足与肩等宽,双手置于体侧,以双足跟为轴心、取足尖及下肢作内旋、外旋活动5~10分钟,以功能受限严重一侧为主。
后伸法
患者俯卧位,双下肢伸直,双手置体侧,患肢后伸活动5~10分钟,幅度、次数逐渐增加。
(2)拄双拐行走
(3)双下肢皮牵引
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,防止肌肉萎缩,但切勿盲目锻炼,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进行锻炼。
对于早期患者,比较推荐局部限制运动,如空踏、直腿抬高锻炼法等,避免股骨头负重,防止病情加重;对于晚期需要卧床的患者,可以在床上做一些简单的曲腿、伸腿等动作,缓解肌肉萎缩。
无论处于疾病哪个阶段,病情的变化容易造成患者情绪的波动,但是,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在治疗的道路上,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,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,积极治疗。
